思政教育
4)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制定实施方案、形成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单位,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经验做法和工作品牌。学校将“三全育人”(或立德树人)作为纳入学校巡视整改、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聚焦“立德树人”,推动“三全”育人。深入挖掘党史教育资源,创新融入思政课程的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打造思政课程信息化资源包,增强课程吸引力;积极开展“党委班子成员进思政课堂”“思政示范课”等活动,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进课堂,实现“全员”育人。以思政课程为载体,开展“全方位”的课程教学体验,打造文教结合系列“流动的红色课堂”,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在“时光影像”中启迪思想,立志精进专业能力并做好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摒弃了将知识传授与道德培养相分离的教育形式,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向“育人教书”的转变。
5)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在特殊节日开展“五四”青年节,融合仪式教育,创设“青·新”系列品牌;“七一”前后开展亮点纷呈的七个“一”系列主题活动;教师节,聚焦激活青少年的初心和使命,引导青少年弘扬建党精神,开展庆祝教师节专题研讨会;“十一”国庆期间,开展升旗仪式、定向赛、“随手拍家乡”、红色观影、主题座谈等紧扣学生生涯发展,引导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6)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阐释,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落实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定期报送工作成果。
以赓续红色血脉为主线,构建了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齐抓共管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创新了青少年成长成才汲取奋进力量的教育形式,取得了独特的教育活动效果。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宣传阐释,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2021年度学校党委上报党史学习教育简报13期。2021年7月,学校作为代表单位之一在宣传系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暨党史学习教育推进会上交流经验做法,入选宣传系统党史学习教育特色案例。
7)深入推进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研有保障、有典型、有成效。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各环节,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衔接,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
立足思政课程主渠道,探索了“党史+”建课模式,活用红色资源宝库,打造文教结合特色品牌等做法,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同时学校强化“工匠精神”,在专业学习上崇德立行。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凸显新闻出版职业教育特色。打造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教育案例;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上海教育博览会活动中特色鲜明的红色校企合作体验项目;与企业联动,开展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交融的“木版水印衍生品制作技艺”等主题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涵养工匠精神。
8)加强思政队伍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明确全员育人的教师岗位职责,建立相应考核评价机制。
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加强思政队伍建设,通过教学督导随堂听课、公开课展示等方式提升思政教师教学能力。学校明确教职工全员育人岗位职责,立足课堂主渠道,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将个人提升与学校发展目标、与学生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价值观的“盐”融入知识传授的“汤”里。学校思政教师获得2021年上海市中小学(中职校)时事课堂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