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德育

1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规划和实施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学校“立德树人”品牌特色。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用好《中职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

“四书”文化建设为载体,按照“文化立魂、品德立志、技术立身、知识立学”的德育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行为规范好、技能掌握好的合格中职生。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规划和实施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听、说、读、写、唱、议”多元主题教育活动。在“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等地,通过“沉浸式”体验追溯上海红色记忆,引导青春向党。共唱红色歌曲、共演红色话剧、共拍党史微视频,让党史在亲眼看、亲耳听、亲身体会中变立体。还通过学习打卡、名家讲座、红色文化创意设计、身边的优秀党员现身说“史”,以及书画、摄影、歌舞、微团课等多元形式,诠释学生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生活的青春风采。同时,学校引导学生用好《中职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保障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有序开展。

 

13)运用红色资源,积极组织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实践。运用博物馆、科技馆、学工学农基地等校外实践场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学校、社区、企业等社会教育资源开展育人工作,培育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

创新共建联学模式,注入“智库”学习理念,与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策划,组建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先后组织开展实地走访、讲座论坛等多项青年接受度高、参与性强的9次活动学习实践活动。馆校联合,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展红色文物进校园主题团课,讲述《新青年》的故事。校企联建,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如与新华传媒、朵云轩等企业开展的“艺书联动”,将理论学习投身社会服务,融合专业技能与红色精神赋能社区建设。

 

14)搭建学校、家长、社会协同育人平台,提升“家长学校”质量。有丰富、可推广的家庭教育指导案例,做好学校、班级微信群等家校互动平台的管理。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良好途径,学校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学校每学期召开二次家长会(中职平行班+中高职贯通班),教学管理部向家长介绍学籍管理相关事宜,学生管理部家长介绍学生管理各方面事宜,促进家校互动。每周五每个班级都会例行举行班会,各班主任通过日常及班会收集自己班级学生具体情况,直接电话联系或通过班级微信群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发展共同努力。

积极开展每年的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三级预警机制”,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心理危机预警的长效机制和家庭指导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推进,实行家校联动机制,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邀请家长走进我们的学校运动会,走进我们的职业体验日活动,得到家长们很大的反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