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推荐
中高职贯通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印刷媒体技术专业
影像精选
学校亮相2023第二十届上海教育博览会
创新•提升•新思维——“出版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专家研讨会”在沪举行
作者: 来源:钦州南路教学点 编辑日期:2018-11-29 点击数:17143

近年来,互联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推进互联网+出版转型不仅是履行国家政策的战略目标,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将传统出版和新媒体技术进行融合无疑是需要“人”来实现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关键着力点又在哪里呢?答案可能有多个,体制,机制,新技术、新媒体,等等。11月23日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华东师大社)重点实验室举行的“出版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专家研讨会”上,来自出版业与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当今出版人才本身的创新、提升、新思维是出版融合发展的首要因素。

微信图片_20181129160724.jpg

该研讨会由上海新闻出版教育培训中心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华东师大社)重点实验室协办,来自本市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出版人才培养院校以及沪上知名出版社和新媒体出版公司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和管理精英,围绕着当前出版融合的发展背景,共同研讨融合型人才的培养内涵,塑造符合出版融合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应用型人才队伍,并总结分享当下出版融合的发展成果,分析研判融合出版与人才开发之间的关联趋势,进而为沪上出版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建言献策。

研讨会由上海新闻出版教育培训中心钟勇主任主持,他首先欢迎专家们远道而来,以睿智为行业人才储备谋划,以远见为后备队伍建设把脉。市新闻出版局科技与数字出版处陆以威副处长则开宗明义道出,人才不仅是融合出版的问题,本身就是出版产业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互联网新媒体公司的问题,尤其是后者,掣肘于人才户口问题等若干政策瓶颈,所以创新人才、中高层人才,基础人才培养,其紧迫性反映出国家对于专业人才的渴求,希望借此研讨会能找到对症良方。

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黄彬校长以“新闻出版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现状”为题,阐述了融合出版的人才培养还是以内容为王的出发点。他指出,从结构上看,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之所以是院校专业结构布局不能解决的根本问题,其实质还是原先教育学科的培养模式,且专业内涵建设缺少统一标准,一些院校在培养出版人才方面切入点比较单一,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对标出版融合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版人才培养从相关院校来讲,应该是院校、企业、产业、行业协会一起联动,才能解决融合出版后的人才问题。在新兴业态环境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不是点上而是面上的,互联网数字化人才则不只是数字工艺、技术人才,而是数字出版人才,这不是某个学科或者专业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人才培养借助校企合作,职后教育与产业发展的人才动态培养不失为有效之道。 

微信图片_20181129160804.jpg

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华东师大社)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华师大出版社王焰社长在题为“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现状及未来融合发展人才需求”的讲演中表示,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出版社必须要面向新技术,加快革新,进行转型升级,这就意味着传统出版企业需要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即:深厚的专业知识、媒体融合的理念、团队协作的能力,创新力则为上述能力之核心能力。这也就是传统出版企业对新型出版人才的具体需求。对此,她抛砖引玉,介绍了华东师大社人才建设的具体做法:出版社利用学校、科研所的科研力量以及企业的市场力量,完成产学研一条龙建设,改造融合出版完整产业链,今年还以融出版的名义开展大型讨论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同时与各分社共同开发“种子”计划,制定奖励计划,定期奖励融合出版优秀产品,扩大“融出版先锋奖”的范围。

微信图片_20181129160738.jpg

对此,华东师大传播学院吕新雨院长很有同感,她认为高校出版专业应利用在融合人才领域内的培养体系、施教特色和今后定位的优势,从项目带动人才培养角度,与出版单位合作共同操作项目,加深合作,实现双赢,在发挥双方自身优势的基础之上促进产学研发展,促进高校专业学科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对今后的出版之路有信心。 

微信图片_20181129160742.jpg

复旦大学出版社李华总经理从传统出版企业对融合发展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出版社富有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力,培养难度最大的则是策划编辑、项目负责人,这就需要复合型人才的涌现,能够具备一些与其他产业对话的能力,具有一定专业能力与运营能力。因此,培养出版后继人才更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是管理经营人才的培养。而出版社的原有编辑人员必须加强继续教育,紧跟新媒体发展趋势,而培训师资未必来自院校,更可以来自新兴企业,传递一线信息。相关院校可以对此开发课程,在培养学生中实现产学融合。 

微信图片_20181129161413.jpg

上海报业集团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杨俭俭认为,当前技术、平台融合已经不是问题,主要的是体制机制的融合。专业人才培养分两块,一是来自院校,主要培养科创人才为主,一是来自中职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当前,媒体亟需的紧缺人才包括:技术人才、全媒体运营人员、高端科创人才、视频人才、策划与营销人才,上述人才培养院校可以在此大有作为。

微信图片_20181129161417.jpg 

上海音乐出版社朱凌云副社长认为,在低端出版环境里,当前相关院校的教育已足够,但是到了中端出版环境就需要出版人才有经营管理能力,高端出版环境更需要嫁接EMBA的课程精髓,要有更高的管理能力,这是当前迫切需要的。新媒体企业对内容的经营比传统更灵活更好。假如目前的出版专业能开设EMBA课程,会有更吸引力,因为只有社长总编们思维改变,才能改变出版社的人才构成。 

微信图片_20181129161419.jpg

阅文集团高级总监邓鄂闽、证大喜马拉雅网络公司栏目总监宋楠、第九城市集团区块链首席科学长(CSO)王思溢三人则从新媒体公司成功经营的角度畅言新媒介对融合发展人才的需求及培养建议:

微信图片_20181129161422.jpg

微信图片_20181129161425.jpg

微信图片_20181129161428.jpg

一是互联网产业满足主流用户需求,跟随次世代变化需求,以及市场预判化和引导化,并对内容作了更加的细分,这就要求出版编辑人员知识与技能必须更加多元化,更加了解年轻人市场,掌握00后未来的需求变化,同时要有更多的年轻血液进入来掌握这些新需求——了解更多海外市场、翻译、法律背景、运营运作等,实现文化的海外输出;技术化、大数据化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趋势要求今天的新媒体出版人才必须要有社交化技能,让线上成为重要的阅读交流和讨论渠道。今天的传统出版,其实都带有新媒介出版的闪光呈现;今天的新媒介出版形态,也都有着传统出版的血液基因。互联网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与传统企业要求本质是相通的,也就是策划能力、沟通能力、文字能力、营销能力、审读能力。一句话,不管媒介出版形式怎么变,核心依旧是“人”。 

三是作为培养出版人才的院校师资必须了解企业需求,这样才能带给学生真正所需。而作为学生也要使用多种渠道来获取行业人才需求。社会需要稀缺人才,相关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是拥有终身技能的人才。 

待到研讨会结束时,不觉已是暮色苍茫之时,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和奇思妙想,像火花般激情四溢。如何在新的时代造就新的出版人才,这一命题久久地在与会者心田萦绕:在出版日益融合的当下,人才培养必须开拓视野,运用新思维,重在机制创新,重在技能历练,重在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