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出版业融合发展,共话人才培养,沪上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建言献策

作者: 来源:专业技术科 编辑日期:2020-12-07 点击数:3593

为进一步挖掘后疫情时代融合型人才的培养内涵,锻造符合出版融合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队伍,总结分享当下出版融合的发展成果,分析融合出版与人才开发的关联趋势,12月1日,“疫情背景下的出版业融合发展与人才培养”研讨交流会如期召开。

会议由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上海新闻出版教育培训中心)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华东师大社)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来自本市出版人才培养院校以及沪上知名出版社和新媒体出版公司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和管理精英,围绕当前出版融合的发展背景展开研讨,为沪上出版业后备人才的培养积极建言献策。

直面挑战,发掘人才培养突围契机

研讨会由学校教培中心主任、常务副校长钟勇主持。他对参会嘉宾表示感谢,并表示,在非同寻常的一年里,疫情对出版业造成了较大冲击,在数字阅读已逐渐成为常态的消费习惯下,如何进行按需营销,如何培养行业人才,面临着重大挑战。

钟勇.jpg

学校教培中心主任、常务副校长钟勇主持会议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黄彬作主旨发言,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新业态下,出版融合发展过程中,上海新闻出版行业对于教育培训和人才建设的思考和举措。

黄彬认为,出版学成为一级学科意义重大,将有助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出版业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培养出更适应出版工作需要的人才,这将是出版新业态创新发展的标志。结合上海发展特色,黄彬谈到,上海市的数字化城市转型发展,正是出版融合发展的重要导向。最后他指出,值此契机,我们可以从出版新业态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形态出发,探索可触及性的发展路径;可以在人才培养专业目录调整的基础上,辅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动态调整,推动学历教育与职后培训双向促进,反哺行业发展,成功突围困境。

黄彬.jpg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黄彬作主旨发言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施勇勤教授强调:必须要加强教育体系内部融合,以实现人才融合培养。围绕版权问题,她详细阐述了自己在出版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对于行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施勇勤_副本.jpg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施勇勤教授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禹卫华副教授指出,现阶段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理论供应上是不足的,学生的能力培养需要进一步突破,深化对新媒体能力的理解,深化实训操作的历练,深化综合能力的拓展等。人才培养需要新的知识框架,需要调整评估指标体系,需要完善和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更需要更新知识体系。

禹卫华_副本.jpg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禹卫华副教授发言

企业助力,深化融合共探发展模式

海世纪出版集团数字出版部主任张世军向与会专家们介绍了集团近年来在数字出版和融合出版方面的做法和思路。他说,近年来集团实施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以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两手抓的态势,在平台运营、资本推动、技术运营、体制保障、版权战略等五个方面着手,既实现了对传统出版的改造,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张世军_副本.jpg

海世纪出版集团数字出版部主任张世军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刘敏介绍了出版社融合发展的过程:从微型数据库或专业数据库为单体的数字化产品,到在该数字化产品的基础上建立数字云平台,再到一个兼具内外监控的制度体系的发展过程,出版业本身也是在融合中实现进步与蜕变。

刘敏_副本.jpg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刘敏发言

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亲子儿童事业部副总经理宋楠通过数据分析,阐述了在疫情背景下互联网新媒体明显的增长趋势。借用形式多样的产品介绍和经典案例,她分析了出版融合的现状并指出,互联网产业需要大量技术化、大数据化的复合型人才,不管媒介出版形式怎么变,核心依旧是“人”。

宋楠_副本.jpg

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亲子儿童事业部副总经理宋楠发言

上海慈怀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曹敏从自身公司运营模式出发,分享了新媒体产业动向和一些新的营销策略,表达了对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曹敏_副本.jpg

上海慈怀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曹敏

最后,作为主办方之一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社长王健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他表示:参会后收获良多,期待日后各方能有更多的合作机会。疫情带来了许多时机和挑战,我们如何抓住机遇,推进出版融合创新,值得我们深思。

王健_副本.jpg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社长王健

待到研讨会结束时,不觉已是夜幕低垂。专家们独到的思路与见解,让所有与会人员都受益匪浅。以融合发展为动力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是实现传统出版企业知识服务转型的基础保障。在出版日益融合的当下,人才培养必须开拓视野,运用新思维,重在机制创新,重在技能历练,重在素养提升。